“双碳”目标下,新型储能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

在“双碳”目标背景下,新型储能由于具备布局灵活、响应快、建设周期短等特点,叠加与新能源匹配效果较好,迅速成为全球各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。伴随国内新型储能占比提升、工商业储能逐步具备经济性、钠离子电池重要性增长、独立储能和虚拟电厂成为新趋势,新型储能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。资本市场要发挥直接融资优势,运用综合金融服务手段,积极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,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。

 

 一、新型储能发展新趋势

 

1.储能装机快速增长,新型储能占比提升。

 

在全球主要国家追求碳中和及能源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,储能作为光伏和风电产业的强辅助,成为新兴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,截至2022年底,我国累计储能装机量达到59.4GW,同比增长37%,约占全球比重的25%,较前一年上升4个百分点,其中2022年新增装机16.1GW,同比高增109%,国内储能行业快速发展。

 

2022年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13.08GW,同比大增128%,新增投运规模7.3GW,占全球市场规模的35.8%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,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25.2GW,占比提升20.2个百分点至33.5%。受国内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政策推动、欧洲能源危机、美国推进大储项目等多方因素影响,未来5年储能行业有望步入加速发展机遇期。

 

2.配储、补贴政策陆续发布,分时电价政策提升工商业储能经济性。

 

为把握“十四五”储能发展机遇,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、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,2023年储能相关政策密集发布,明确了储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、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规则、新型储能标准体系、探索“新能源+储能”方式等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目前主要通过“新能源+储能”方式解决消纳问题,包括发电侧强制配储、鼓励建立共享(独立)储能电站、拉大峰谷电价差等方式,同时,为了提高商家的积极性,各地方政府积极出台补贴政策。

 

2021年7月,发改委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》,提出优化分时电价机制,重点完善峰谷电价机制、建立尖峰电价机制、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。随后,各省市陆续出台季节性尖峰电价机制,提高峰谷电价浮动比例,拉大峰谷电价差,为工商业储能获得更大盈利空间。过去一年,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电价差基本呈现增长趋势,随着电力需求增加,电力能源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化,预计未来峰谷价差有望呈现缓慢增长态势。

 

3.储能技术路线多向发展。

 

电化学储能系统按电池组可分为锂离子电池储能、钠离子电池储能、液流电池储能等类别,技术路线各有特点,近年钠离子电池重要性逐步提升。在地缘政治、锂材料严重不足的大背景下,单靠锂离子电池,将无法支撑我国消费电子、新能源汽车、储能这三大市场需求,而具有高安全、高倍率、宽温区、低成本等优势的钠离子电池将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。

 

4.储能应用场景多样,盈利模式丰富。

 

储能按照应用场景可以分为电源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储能。其中电源侧、电网侧储能又称为大储,用户侧储能可分为工商业储能和家庭储能。国内装机形式以大储为主,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,2022年我国新增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中,大储装机容量占比约为90%,用户侧储能基本以工商业储能为主。

1)独立储能容量在大储项目中占比过半。它的独立性体现在可以直接与电力调度机构签订并网调度协议,不受接入位置限制,未来有望成为大储主流形式。目前收益模式大致有四种,包括容量租赁、现货套利、辅助服务、容量补偿。各地方通过将四种收益模式进行不同组合,创造出多种商业模式,提升独立储能盈利能力;

2)虚拟电厂和工商业储能在实际应用中相辅相成。

一方面虚拟电厂为工商业储能增加了其他获利商业模式,如参与电力现货市场、提供辅助服务等,进而为工商业用户增加投资收益,未来受益模式可转变为零成本或者低成本充电套利;另一方面工商业储能增加了虚拟电厂灵活性、可控性、经济性和持续性,能协调电网与各种分布式能源之间的矛盾。未来,随着电力交易市场化的推进,虚拟电厂将向以现货交易为主要获利模式的交易型虚拟电厂转变,同时项目也将从以聚合可控负荷为主向聚合多种分布式发电、储能资源的综合型项目发展;

3)户储产品逐步由分体式机向一体机转变。越来越多的逆变器厂商开始尝试自主集成并销售,一方面,一体机毛利更高,有利于企业提升盈利能力,另一方面,一体机便于安装维修,有利于消费者节约成本。

 

二、助力产业发展建议

 

在新型储能迎来新发展阶段的背后,挑战也在全产业链中陆续浮现。随着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和电力体制深化改革,未来几年将是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窗口期,资本市场可从以下几点对新型储能产业进行金融支持:

 

1.提供全流程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。

 

储能行业的产业链分布较为广泛,产品国际竞争力初显,从生产到回收逐步完善。资本市场应针对储能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,根据产能部署、技术创新、供应链布局、海外市场拓展等各个环节,配套提供股权投资、私募投资基金、供应链融资以及跨境投融资等金融支持,同时伴随产能落地、海外建厂、供应链打造、储能应用场景创新、储能的资源回收和利用等过程提供上市、并购重组等全流程金融服务。

 

2.融资重点支持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模式创新。

 

钠离子电池、全钒液流电池等创新技术不断突破,储能产品应用场景组合模式持续创新,可通过“投行+研究+投资”的模式,以行业深度研究为基础,依靠自身估值定价能力,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。一方面整合细分领域优势资源,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,促进新型储能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,加快新型储能工程化实施和产业化应用进程;另一方面从储能项目入手,促进“风光+储能”、 “虚拟电厂+工商业储能”等更多盈利模式创新,实现市场化与电力系统加速融合。

 

3.利用多类型金融工具共同支持新型储能企业发展。

 

可构建协同机制,充分利用自身金融工具优势,在大型储能项目方面,充分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,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项目建设;在中小企业储能项目方面,可寻求支持,通过多种组合等方式,重点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提供科创类融资服务。

 

4.助力储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
 

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整合能力,加强融资联动合作,为储能企业“走出去”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支持,伴随储能企业共同成长。同时,鼓励企业参与“一带一路”、国外大型光储一体化及独立储能电站建设,进一步推动国内储能金融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,提升储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竞争力。

 

本文来源: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
作者:国开证券研究与发展部 梁晨
编辑:方子昭

 
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。仅提供信息交流平台,不为其版权负责。

创建时间:2023-12-29 10:00